「Leonard Huang」的全部文章

天洋之海

從我接觸魔術開始,在這16年的荏苒歲月中,除了紙牌魔術或是一些常見的近距離效果外,影響我最深的,不外乎是天洋株式會社出產的道具。

繼上次有人在憤青版發文有關天洋的文後,讓我重新思考與整理了一下想法,寫出了下面一段文章。如果你是*TL;DR的讀者們,我幫你們反黃標示重點,以供你們跳著閱讀;但如果你想再知道多一點的話,說不定可以看看。

猶記我第一個收到的天洋道具並非是開發部生產的道具,而是天洋向 Mike Power買來的版權所販售的道具「Diminishing Returns 」。

Diminishing Returns by Mike Powers, Manufactured by Tenyo
圖片來源:https://www.plazajapan.com/

很意外吧!竟然不是開發部出產的道具,但從此之後,我開始深入於其中。我開始找許多天洋相關的資料,挖到不少資料庫、道具介紹與影片。我還記得那時根本是進到一目十行的境界,琳瑯滿目的資料坐等著我去發掘。

在看過不少天洋道具的資料後,我不得不佩服的是天洋開發部的想法。他們能夠設計出一個跳脫思維的道具,並將其實體化。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些東西只是塑膠玩具,但我覺得如果在那個年代( 1980 年左右),能夠設計出如此未來感的道具,真的讓我欽佩不已。

或許我是個怪人,我喜歡跳脫既有的框架,思考詭異的想法,也是因為如此,我才會覬覦天洋開發部的人員為什麼可以從零開始,設計出一個無與倫比的道具。所以這也引出第一個原因—「獨特性」「獨特性」是我認為天洋道具最亮眼的特質之一,不論是在效果或是秘密上,這點根本壓倒許多魔術商品。我曾在不少交流場合表演一些 1980 – 2007 年的道具,表演前看著大家的下巴掉在桌上,講解方法後看見他們下巴掉在地板上。所以,這點無可厚非地無法反駁,他們就是從設計效果到設計秘密上,都一直開外掛的一群人。

另外,在交流會上,有時候我會讓其他玩家試玩道具,基本上他們大概摸個5-10分鐘,就能上手表演了,這也是值得提出的觀點—「容易上手」。自從 Richard Kaufman 在2015年出了 Tenyo-ism 後,我就了解到其實天洋開發部人員的桌上貼著一個座右銘「要讓一般大眾拿到道具後,15分鐘內就能訓練完成並馬上表演。」很不可思議吧!如果是魔術師就算了,一般大眾耶!?所以在許多天洋出產的道具中,都可以見到許多相當容易表演的效果,其中沒有繁瑣的記憶過程或複雜的手法,就能表演出如此有趣的效果。也是因為秉持這樣的想法,其實在天洋的T系列中(就是正常系列),鮮少見到紙牌效果,因為出了紙牌效果,應該到最後都會滯銷XD

Written By Richard Kaufman
圖片來源:https://geniimagazine.com/

還有一個天洋道具的特點就是「品質」。我知道現在的天洋道具品質似乎有比先前的品質差一點點,但對我來說,還是非常滿意。先前我收到 T-236 Vanishing Point(消失地帶),那顆紅球竟然是烤漆的….天啊!即使效果如此普通,但收到道具當下,你真的會覺得相當感動。此外,老天洋道具都是在日本製造,所以一定是高品質,而且運作起來會讓你感到高潮(我是指思想上啦)。所以呢,不用擔心打開包裝會收到爛爛的道具,他們的品質一定會讓你滿意的。

好了,就這樣嗎?當然不只。如果天洋真的那麼好,為什麼還是會有多數人不喜歡?以下為我自己整理出的觀點:

很多時候,我在交流會或是跟朋友交流時,表演與講解完一個天洋效果,問對方感覺如何,都會說:「我覺得效果很棒,秘密太靠北,但真的道具太像玩具了,而且塑膠感很重。」不外乎吧!我想現在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感同深受。對,近距離魔術應該是要使用常見的物品,或是使用牌跟硬幣,天洋道具一拿出來,觀眾就有個既定印象—這是道具。有關這點,我無力反駁,因為這就是事實。針對此點,曾投稿給天洋的英國魔術師 Angelo Carbone 曾在 Vanishing Inc.上寫了一篇有關這點的文章「聊天洋:是超級酷?還是玩具?」

但總而言之,其實拿出天洋道具,雖然觀眾會有既有印象外,但我相信如果成效好的話,觀眾還是會得到該有的驚奇瞬間,所以跟其他近距離效果相比,雖然在實用度上弱了一點,但在驚奇度上,我覺得是不相上下的。

另一個比較常聽見的聲音是:「天洋根本不是什麼隨處可見的道具啊!」確實,這點也是無力反駁的一點。但其實天洋也有不少非玩具道具類型的商品,你同樣地可以在上述提及的網誌中找到有哪些產品。可是天洋本身就是以生產玩具出生,而非正統的魔術道具,所以你也無法要求這間公司只能生產「看起來像普通物品」的道具吧!(當然他們也有一個系列是專為魔術師生產的道具,但那算是例外囉!)

最後一點是我自己覺得需要動腦的一點—「需要想呈現方式」。
你一定會想:「啊廢話,每個效果不是都要想自己的呈現方式!」是的,你是對的,但在爲天洋道具想呈現方式上,你需要再花一倍的時間。因為天洋道具都是圍繞在一個獨立想法上,所以如果能想到三到四個應用,其實就很厲害了。但天洋有些道具的想法意外多,像是 T-69 Dynamic Coins,玩法多到一個爆炸;但相反地,有些道具可能就只有一個玩法。但除了玩法以外,有很多效果是要想如何用故事包裝,要不演出來就是一個很單調直接的效果。

以上,這是我針對天洋道具的一些看法,但我知道有很多人仍是不太喜歡他們公司的道具,但有些人真的是狂熱,一個幽靈手帕的道具可以標到六七百美金,就是表明了我有錢,我就是想收這樣道具都心態。我當然沒有到那麼狂熱,但我覺得到了現在,為了想要多深入「為什麼可以創造出如此奇葩效果」的原因,我自己有時也會不小心手滑,錢錢就在你面前燃燒。但這也是一種代價吧!進步的代價XD

如果你對天洋還有其他的看法,歡迎文章下面跟我討論,或是你有想要賣的,也可以來跟我討論啦哈哈。

*TL;DR:簡單來說,就是「字太多,篇幅太長,我不讀。」
(Too long, don’t read)

影子魔術 詭影遊戲 Silhouette LH道具評論

(LH道具評論) 詭影遊戲
Silhouette by Tobias Dostal

外包裝設計挺美,內容物也挺有份量

當初看到效果當下,我就下定決心要買。我以為這種衝動只有在我看到書籍或是天洋的時候會出現,但沒想到這個道具應該是近期讓我在第一念頭就想購買的道具。其實看到這效果當下,我腦海中映起的並不是Teller的影子程序,也不是劉謙老師的影子移牌,而是Morgan Strebler在企鵝講座教的一個小效果,基本上那個效果就是讓地上的影子與現實影子脫離,雖然感覺還好,但在這充滿紙牌變換與視覺爆炸的魔術圈中,很少看見這種非常平凡又獨特的效果。

Morgan Strebler 的企鵝線上研習講座
影片字幕中譯: 你有沒有曾想過將自己的影子與身體分離?
擷取自Penguin Magic網站

回到道具上,我蠻訝異的是道具的材質,當初我認為70美其實真的不便宜,但我收到道具後,真的認為它有值70美。道具選用不易損壞的材質,可以讓你玩一陣子沒問題,不用擔心是使用便宜材料。

道具本身的刻劃度算蠻精準的,而且也蠻漂亮。其中有三個組合道具讓我蠻訝異的,沒想到它是使用那種方式達成效果。但相對來說,在更換道具上,還是需要一些時間(要用一些五金用品協助組裝)

優點談完了,來談缺點。

這效果雖然主打可以借觀眾手機,但我認為在特定效果上,還是需要使用側掀皮套會比較好表演。事實上,我覺得這效果還是使用側掀皮套會比較佳,不管是在掩遮或是成像上都比較好掌控。另外,如果你擔心手小的或手機大的問題,其實官方對此有拍一段教學影片,放在線上教學。

另外一個問題是,這效果就像隱線程序一樣,要找場合演。我認為在演過幾次後,最主要還是要找陰暗處,或是不能有直線光線的場所,太亮的地方也要避免,除了成像有問題外,也容易發生表演失敗的問題。

除此之外,這效果不是容易上手的效果,一定要練。如同紙牌手法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找到合適表演場所,找到合適角度才能表演。這樣才能將成功演出這些僅僅幾秒,但卻又能嚇屎人的效果。

聽到現在,你購買的想法應該被磨光不少,但我覺得這都是一個過程。我先前也不太喜歡演隱線,但自從我發現它的威力,我就覺得表演場地、光線等都是好克服的問題,再加上有甫成的建議,隱線已經成了我隨身攜帶的道具。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探討移牌、發牌、DPS之類的手法,探討要如何把他們做到好,我覺得可以把這種精神撥一點點給這種特殊效果,研究如何將這些效果發揮極致。因此,下次說不定在思考效果時,能夠轉移想法,看看生活周遭,是不是有更多具有潛力的素材。

說偏了,回到這道具上,我認為這道具還是得看個人的表演特質,如果你覺得你不喜歡找地方、看表演環境,那我覺得還是存錢好;但如果你喜歡冒險,給觀眾來點不一樣的效果,這效果值得你一試!

筆者於Instagram拍攝的效果

https://www.instagram.com/p/BzV4HADgohL/?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效果:4/5
道具:4.5/5
實用度:3/5
教學:4/5
整體:4/5

如何閱讀魔術書籍

如何閱讀魔術書籍

本文譯自Vanishing INC. 原作者:瑞奇.史密斯(Ricky Smith)

譯者:Leonard Huang

前言

我記得幾年前參加 *湯米.旺達(Tommy Wonder)的研習會,那場研習會相當棒,而且他在研習會上念出研習會講義的內容,那本講義只是一張折起來的紙,上面寫著四句話。他念出那四句話,而那四句話就賣十塊美金(台幣三百左右)。接著他就開始表演效果,那些效果收錄在一本更大的冊子中,但那本冊子是免費的,但前提是,你必須要花錢買那一張研習會講義。這個故事相當中肯,因為那張研習會講義上,基本上就是一張書單,對魔術師的發展來說,書單上的書籍講明了「書籍」在任何一位魔術師的發展路上,是有多麼重要。對這個世上最偉大的魔術師與思想家-湯米.旺達來說,他認為閱讀書籍是如此重要,以致於要讓他宣傳這個理念給所有魔術師。因此,知道書籍的寶貴性與學習一些技巧並充分使用它們,對你來說可能有很多幫助。

開始:熟悉書籍

你有可能會為了學某個效果或手法而去購買某一本書,這樣你就可以直接躍入書海尋覓。我的建議是,試著不要這麼做,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充分運用那本書。很多時候,除了招式與手法外,有很多超棒的寶物隱藏在那本書的前言或書中的某個地方,會這麼說是因為那些寶物會提供你創作者的創作思路,或是提供招式的誕生源頭。因此,這些訊息會讓你更理解為什麼作者會想挑選某些效果,以及為什麼那些效果會如此傑出。舉例來說,一本匯集「撕牌還原」之聰明想法的書籍,它前言提到,撇除學術觀點來說,作者認為最值得一學的是書中的第三招。如果你沒看前言,你可能就會卡在第一招,而忽略書中剩下的內容。

舉另一個例子來說,你可能會因為想知道如何使用比較聰明的方式來維持小指間隙(holding a pinky break),而忽略了某個擁有非凡價值的內容。比如說:在 *約翰.卡尼(John Carney)的「Carneycopia」或魔術教授 *戴.維儂(Dai Vernon)的「Book of Magic」兩本書中,前言篇章就收錄整本書中最棒的魔術思想!

*麥克.史金納(Michael Skinner)建議在閱讀書籍時,手上一定要拿枝鉛筆。如果你不想在書上做記號,應該就要用筆記本來整理。史金納會在閱讀效果招式時,在那招上標記打上幾個「X」,三個X代表他真的很愛那招,並想實際使用它。因此,無論你什麼時候打開那本做記號的書,你可以快速找到你最有興趣的招式。請你想想如何系統化作記號的方式,並持之以恆吧!

學習效果

在學習效果時,你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比如你會先學手法,再來才是整個效果,或是你一步一步慢慢地學習整個效果。不論用什麼方式,扎實了解一個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先請你重複閱讀效果敘述,再來用觀眾的視角考量整個效果或方法,當然你的想法也要包含進去。此外,了解效果其實可以幫助你在閱讀教學部分時能夠更輕易上手,原因不外乎是你預先知道效果的脈絡,這樣也不容易迷失自我。

創造力思考:一旦你知道效果是如何運作,開始訓練你的創造力吧!先試想你要如何用其他方式達到同樣的效果;你可以用你獨特的見解、你知道的手法甚至是新想法都行。

當你真的徹頭徹尾理解你想要嘗試的效果後,試著花點時間,不要拿任何東西並閱讀教學部分,這樣可以讓你更理解該效果的方法。此方式會花點心力,你也可以稍微瞄一下教學的圖片部分。以此方式,下次你拿道具或配備要順過整個效果時,會更有準備。

當你在學習一個效果時,有一點要注意:不要太專注於文字而跳過圖片,反之亦然。請確保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太傾向於其中一方,分配好自己的專注力其實可以達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當學到一個比較難的手法時,請不要直接跳進練習的階段。在開始實行手法動作以前,先試著在腦海中想像實行手法的樣子。以長期來看,透徹了解一個手法,會產出更好的結果。

*厄德涅斯(Erdnase)曾說過:「為達到操控紙牌的至高境界,學習與練習無比重要。為達到娛樂目的,在熟練藝術上,需要花點心力透徹理解,這是最佳且最簡單習得手法的方式。」基本上,雖然很難避免這個壞習慣,但你在練習時應該要避免練錯方向,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最一開始就避免。

如果你發現書中並未解釋某個手法,通常都會引述至其他書籍。去查查吧!如果你無法馬上查到該書,筆記下來,晚點再去查,然後再回到原本那本書提及手法的部分。同樣地,如果你不太喜歡在花了很多錢買的書上作記號的話,用個便利貼或是記在另一本筆記本裡面。

紀錄效果

在你的筆記本(或任何適切的地方)中記下效果,並寫下那個效果的前置設定,以及需要用到的手法。只要用這種快速參考方式,就能有助於你記住那個效果,並省去重新閱讀教學部分的時間。

*羅貝托.吉歐比(Roberto Giobbi)建議你準備一副牌,每張牌上都各寫一招你的表演招式/流程。只要每次切牌,你就可以隨機練習你的表演招式/流程。你自己的程序會不斷擴增,而這種方式能夠讓你不斷練習,以及不會讓你對程序感到乏味。 (子超補充,可以參考我之前這篇文章

麥克.史金納(Michael Skinner)從*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與 *費契特.羅斯(Faucett Ross)學來一個方式,史金納會將所有效果分成三個一組,這樣就能讓你記住很多效果。這種方法會有效是因為你只要回憶三個效果中的開頭效果,就能夠串連全部。除此之外,這種方式會使效果之間自動轉場,或是產生某種戲劇化進展,這樣也能讓你的表演能力有相當大的進展,而非僅在表演過程,開始達成上述目標。

尋找更多能夠讓你學習的東西

研究書上喜歡的引述內容。通常那些引述內容會帶你到作者得到靈感的地方。這是相當有價值的一件事,因為你可以知道你最喜歡的魔術師到底為此加了什麼,或是忽略掉什麼。在進步的這條路上,學習一些古老的方法能夠指引你;甚至學習最初始的版本也能輕易做為自己創造力的起始點。

結論

魔術教授戴.維儂時常引用達文西的一句話:「細節造就完美,但完美並非是細節。」基本上,完美某件事並不只是過程,是努力的總結。所有小細節總和出的力量,能成就強大的效果。因此,花點時間了解是什麼因素讓你的表演值得觀眾欣賞,這很重要,也代表你要學習或研究。從書上學習是最佳的方式,並能挖掘出讓你驚豔的原理與想法。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指引你!

譯者注:呼~這篇真的不太好翻,但我覺得這篇對不管有在閱讀魔術書籍,或是沒在閱讀書籍的魔術師都挺有幫助。在翻譯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學到不少,如果真的能好好運用那些技巧,相信都能從書中受益良多。如有誤譯,還請告知,謝謝!

P.S. Special thanks to the author of this essay – Ricky Smith and the cofounder of Vanishing Inc. – Andi Gladwin for agreeing me to translate Mr. Smith’s essay. Also, thanks to Morris Chang for explaining and provi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hen I did the translation. 

文中註解:

*湯米.旺達(Tommy Wonder):魔術界的祖師爺之一。

*約翰.卡尼(John Carney):魔術界公認頂尖手法家之一,著名書籍為1991年出版的《卡尼學》(Carneycopia)

*戴.維儂(Dai Vernon):魔術界大長老兼教授兼妖怪

*麥克.史金納(Michael Skinner):近距離魔術大師,曾向戴.維儂學習,知名作品為「免丟三張牌」(Ultimate 3 Card Monte)。

*厄德涅斯(Erdnase):《紙牌聖經》(The Expert at the Card Table)作者。

*羅貝托.吉歐比(Roberto Giobbi):《紙牌大學》(The Card College)系列作者

*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手法界知名作者、魔術師、學者

*費契特.羅斯(Faucett Ross):戴.維儂好友,曾用魔術娛樂羅斯福總統等知名人物。

本文原文文章連結

滿腹經綸-阿斯卡尼歐的「魔術的架構性概念」

滿腹經綸-阿斯卡尼歐的「魔術的架構性概念」

Arturo de Ascanio

本文譯自Vanishing INC. 原作者:王卿仕(Harapan Ong)

譯者:Leonard Huang

把「滿腹經綸」(FULLY BOOKED)從原先的Instagram 帳號模式轉變成部落格模式的其中一個好處是,我不僅可以討論或評測只教招式與流程的書籍,也可以評測或討論傳授魔術理論的書籍。

某些方面上來說,我現在較喜歡閱讀理論書籍,而非閱讀只教招式的書籍。對我來說,這些理論書籍啟發了我,而非只是看到另一種版本的四A集合。然而,我也遇到不少魔術師懼怕閱讀魔術理論書籍,且他們不看理論書籍有兩個理由:

理論書太過乏味與無聊。理論書籍支持的理論在實際的表演場合站不住腳,而且那些理論太過理論化,以至於無法應用於現實中。

針對第一點來說,我的支持的理由其實很簡單,與枯燥的紙牌手法書籍相比,理論書籍能激發許多想法與更多興致閱讀。手法書籍關切到每位作家的寫作風格,我曾經閱讀過毫無壓力的招式書籍,也熬過地獄難閱讀的招式書籍。

然而,針對第二點來說,我覺得我可以提出個理由。我相當同意如果魔術師只閱讀理論,而沒實際運用在任何魔術表演中,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就像一位物理學家想出一套怪異的理論,而懶得去驗證那套理論是否確鑿一般。

所以,「閱讀理論書籍」的重點為何?

我支持讀理論的原因很簡單,雖然理論未經實務根本毫無意義可言,但我也深信,如果沒有好的理論,我們無法體現實務。對我來說,理論是個架構,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在表演魔術時,會實行特定的動作。只閱讀理論的魔術師會因為未實踐理論而殘害自身;相較而言,僅體現實務層面的魔術師只會變得更加盲目。那些僅體現實務的魔術師們知道「要做什麼」與「會做什麼」,卻毫然不知某些事物會運作成功的背後原因,而用「我知道可行是因為本來就可行」一句話膚淺帶過。

回到今日要討論的書籍上-「魔術的架構性概念」,由西班牙魔術大師-阿圖厄.阿斯卡尼歐( Arturo de Ascanio )撰寫。這本書是阿斯卡尼歐撰寫的四部曲中的第一集。第二與第三集是收錄他的紙牌魔術,第四集是有關變色小刀。但是,第一集是唯一銷售一空並再版的一集,鑑此,你就知道本書是有多麼吸引人。毫不意外,因為我認為這本書可能是四部曲中最重要的一集,每位魔術師都必須要閱讀此書且學習裡面的知識。

這本書使用阿斯卡尼歐獨特的架構,解釋魔術背後為何與如何可行。至今,阿斯卡尼歐的貢獻在魔術理論界頗受知名,舉例來說,我很愛他對魔術效果組成而提出簡潔有力的定義,分別為

初始階段(initial situation)
魔幻時刻(magical moment)
最終階段(final situation)

以書中提到的效果-四連環來說,四連環的初始階段為展示兩個未串連的金屬環,接著,魔幻時刻就為敲擊兩環使其串連,最終階段就為展示兩環相連。

此本書中,你可以學到阿斯卡尼歐的理論箴言,比如說:

插入反對比動機(Anti-Contrasting Parenthesis):某些較不恰當的動機、說詞或有著糟糕結構的插曲,會混淆初始與最終階段之間的對比。這是必定要去避免的事情。

插入遺忘動機(Parenthesis of Forgetfulness):使用恰當的動機、說詞或插曲可以分開秘密手法與最終效果,這樣也能讓你的效果變得難以解構。

中途動作(In-Transit Actions):你的程序中,計算在什麼時機執行手法相當重要,這樣那些秘密手法才能運用「中途動作」有效地掩遮,同時錯引觀眾至至關重要的「最終」動作。

上數僅是阿斯卡尼歐在書中教授理論的一小部分。書中敘述相當詳細,並提供足夠的例子解釋理論實際上的意思為何。阿斯卡尼歐也會提及相當重要的主題,如錯引(他對錯引有三種不同等級的理論)、如何練習魔術技巧、如何學習魔術、有效呈現魔術與如何使用「放鬆」與「自然」來轉移觀眾的警戒心。阿斯卡尼歐解釋這些理論都是促成使觀眾沉浸於魔幻氛圍的主要目標。

這本書真的是所有魔術書籍中,我最鍾愛的一本,此書除了理論外,還涵括所有東西。然而,如果真的要雞蛋裡挑骨頭講出不喜歡此書的原因,應該就是書中編排資料的模式。此書分成四種章節:針對魔術的想法、評測、魔術的架構性概念與創新。當我翻閱此書時,我開始領會到每一章其實僅是用不同方式呈現同樣的主題。舉例來說,第二章收錄阿斯卡尼歐與其他魔術師(包含 胡安.塔瑪瑞茲(Juan Tamariz))的訪談,閱讀起來甚是有趣。但是,除了訪談中涉及到私人問題外,有一大部分只是其他魔術師向阿斯卡尼歐請益一些類似的主題,如:錯引、技巧、或是第一章與第三章有詳細提及的阿斯卡尼歐理論,那些魔術師也以不同角度,鉅細靡遺討論同樣的主題。唯獨第四章,有關「創新」的章節,似乎是唯一鶴立雞群的章節,相當值得閱讀。

就我理解,會造成上述原因,應該就是此書是由許多阿斯卡尼歐的研習會、講義與訪談大雜燴編纂而成。因此,當然會預想每場訪談與文章中的主題會相互重疊。但我覺得這種重疊內容並未拉低整本書裡出類拔萃的內容,就如同我剛剛說的,這只是雞蛋裡挑骨頭。我建議閱讀此書可以用下列提及的順序閱讀:如果你喜歡用對話形式學習理論,你可以先看第二章;如果你喜歡閱讀篇章來學習理論,第三章可能比較符合你的口味。請記住,每個章節都會以不同層級或角度探析類似的主題,所以你可能要重頭到尾閱讀。

「魔術的架構性概念」由一位魔術巨人-阿斯卡尼歐撰寫出理論書籍,內容極具引人入勝。幫你自己一個忙,趕快訂購此書,讓你成為一位更好的魔術師。

P.S. Special thanks to the author of this essay – Harapan Ong and the cofounder of Vanishing Inc. – Andi Gladwin for agreeing me to translate Mr. Ong’s essay.

詳見原文請點選連結

子超補充
1.這篇文章是推薦 阿斯卡尼歐 (Arturo de Ascanio) 的這一本書,阿斯卡尼歐可以說是西班牙的祖師爺級人物,知名的 Juan Tamariz 也是他的學生之一,他的理論書籍真心推薦。

2.「滿腹經綸」(FULLY BOOKED)本來是作者 王卿仕(Harapan Ong) 於 Instagram 上連載的專欄,後來才改於 Vanishing Inc 網站上連載。

聊天洋:是超級酷?還是玩具?

本文譯自 Vanishing INC 原作者: 安傑羅.卡彭恩(Angelo Carbone)
譯者:Leonard Huang

當魔術師聽到「天洋魔術」,當下的想法一定會說是給初學者玩的塑膠小道具。此話屬實,天洋開發道具並賣給普遍大眾。你沒聽錯!天洋的客戶並非魔術師,不由得你不信!天洋的銷售通路為日本的百貨公司。即使如此,天洋道具真的要被貼上「非專業道具」的貼紙嗎?我能理解上述的想法,因為我從未見過一位專業魔術師在表演中,加進天洋道具並額外安排出一段程序,如果真的有魔術師這樣做,也只有少數。為什麼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洋道具看起來像小朋友在玩的塑膠玩具。這個原因足以毀掉表演者所謂的「專業度」。不管上述是與否,專業魔術師絕對不會認真看待天洋魔術,真可惜!

事實上,與現在的魔術道具比較,天洋出產的魔術道具更狡猾聰明。這是事實!天洋道具背後的機關設計與原理相當不可思議,且你會很想展示道具背後的原理給別人看。天洋總部的開發人員心智總在另一個層次,加上過去也與多位歐洲魔術師合作,如:已逝世的魯伯‧費德勒(Lubor Fiedler*),讓天洋將更多不可思議的產品帶進魔術圈。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因為我愛天洋魔術而產生偏袒的想法,但就我目前收藏超過250項天洋道具,且天洋發售我設計的三項想法,也許我有偏袒的想法,但主要還是因為我認為天洋魔術被他人貶低。

我認為僅有一個方式,能讓專業魔術師解釋整段表演中出現玩具類型的道具。魔術師可以向觀眾展示當初將他們拉近魔術世界的第一套魔術效果。年少時期的魔術總是對我們蘊含無比意義。想當然,這套台詞只適用於介紹天洋出產的詭異的塑膠盒或某些巧妙道具,像是老天洋道具等。

我自己比較喜歡過去發行的老天洋道具,那些怪異外表的盒子,或是可以壓過市面上道具的巧妙裝置,都令人無比驚奇與困惑!老天洋道具極具收藏性,你只要去eBay上看看標價的金額,就可以知道我的意思了。比較可惜的是,可能是因為成本關係,天洋開始使用一些比較便宜的材料,像是紙類或紙板(如4-D Printer、Magic Maze、Security Lock),雖然不是全部的系列都是使用便宜材料製制,但有部分都是採用便宜材料生產。

但是,除了魔術師對天洋的既有想法外,還有其他想法嗎?答案是肯定的。天洋魔術不是只與塑膠玩具有關,它具有多樣性。天洋公司有與其他公司簽約,並且為那些公司生產魔術道具,我們甚至不曉得有那些道具的存在。舉個例子,有一個道具名為「天洋魔幻古老海報」(Tenyo Magical Vintage Poster*),該道具只限於日本的東京迪士尼樂園通路銷售。此效果為撕海報還原,並以艾列克斯.艾爾姆之雷(Alex Elmsley)的撕報還原為基礎而設計的道具。我在網路上得知這個道具後,我被唬得團團轉。在我收到道具後,我就愛上此招的簡單方法。我把自己表演該招的影片放上網後,該影片大為宣傳!在那之後,我收到不少私訊詢問我從哪裡可以買道那道具,而且Dynamo*也買了一組!我最近也在黑池大會將此招分享給友好的愛爾蘭魔術師群,結果他們全部跑去售有該道具的特定攤位,收括僅有的庫存。

我的重點是,天洋不僅僅生產塑膠玩具,他們也釋出不少神奇的魔術效果,如「四個噩夢DX」(Tenyo’s Four Nightmares DX*)就是天洋產出最棒的繩子效果之一。

這邊我整理出一個清單,清單中是我覺得可以考慮納入正式表演效果中的天洋道具,且這些都不是所謂的「塑膠道具」:

Ghost Camera(幽靈相機)

Magical Plunger(魔法馬桶塞)

Hyper ESP Cards(超級ESP牌)

Miracle Magic Square(魔術方陣)

Floating Card(漂浮牌)(寫這篇文章的作者發明的)

Newsworthy Tear(撕報還原)

Magic Memo Pad(魔法筆記本)

Shrinking Pen(伸縮神筆)

Ghost Lamp(幽靈燈泡)

Screen Clean(螢幕穿透)

Ultimate Spoon Bend(究極彎湯匙)

Ultimate Shocking Pen(究極穿鈔筆)

Four Nightmares DX(四個噩夢DX)

Miracle Blindfold(神奇眼罩)

Card Surgery(紙牌手術)

我希望魔術師可以考慮將天洋道具納進正式表演的程序中,這會有別於許多魔術師常表演的舊程序。即使你要表演的效果需要用到詭異外貌、玩具樣、看起來相當假的道具,我仍認為可行。畢竟,我們始終還是魔術師,且我們的觀眾希望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奇特道具。有關上述,就留到的下一篇文章再討論吧!

譯者注:

*1: Lubor Fiedler(1933-2014),德國魔術發明家,曾為天洋公司設計不少道具,因本身專業為化學,也發明不少使用化學原理的魔術。如果想看看什麼叫從零到有的魔術,不仿可以去看看他的影片或魔術效果。(譯者最愛的發明家之一)

http://geniimagazine.com/wiki/index.php?title=Lubor_Fiedler

*2: Tenyo Magical Vintage Poster,作者影片在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6MSFirJiko

*3: 英國知名街頭魔術師,名氣差不多跟大衛布萊恩一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4-b8afu7w

*4: Tenyo’s Four Nightmares DX,淪陷對岸副廠的神奇道具之一,創作者為鈴木徹(Toru Suzuki)。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lybR85FL8

P.S. Special thanks to the author of this essay – Angelo Carbone and the cofounder of Vanishing Inc. – Andi Gladwin for agreeing me to translate Mr. Carbone’s essay.

詳見原文請點選連結